泉州的名称由来?
泉州,历史上是整个闽南地区,含今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等地级市的衍生地。然而,泉州的地名,却不是开始就拥有的。
先是北方通州,到隋时才有了福建的泉州,然而那时的泉州,却是今天的泉州,却是今天的福州。直到北宋初年,泉州地名才固定下来,永远成了现在泉州的名字。而其附廊晋江,则是南迁的晋朝遗民,为了纪念中原旧地,把流径的河流,命名晋江。
然而,泉州平原的全部土地,与福州平原、莆田平原及漳州平原一样,均是海平面上升、大陆架上升而形成的,只是一样年代不详而已。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这些平原,除了极小部份是河流冲积形成,大部份却是海平面升降所致的。
扩展资料:
位置境域:泉州位于东经117°25′-119°05′,北纬24°30′-25°56′,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海峡西岸,离**最近处仅距97海里,距金门最近处仅5.61海里,东西宽153千米,南北长157千米,陆域面积11014.78平方千米(包括金门岛),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9.08%。
泉州市大地构造位于华南褶皱系的东南部,闽东火山断拗带的中南段。构造带均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境内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积分布为中生代火山岩系和侵入岩,两者出露面积约各占一半,从西北往东南侵入岩分布面积增多成为主体。
闽中大山带中段戴云山脉主干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横卧西北部德化境内,规模庞大,主峰海拔1856米,为福建省第二高峰。其支脉和余脉向东南、南部绵延,地势西北高,往东南呈阶梯状下降,构成由中低山向丘陵、台地至平原递变的多层状地形地貌景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泉州
泉州为什么叫鲤城的原因
放眼整个**,能够称得上对世界有所影响的城市并不多。泉州有幸成为了其中之一,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泉州古称刺桐,因其城郭形似鲤鱼,又名鲤城。
称泉州为鲤城,倒真是恰如其分。泉州城在极长的一段历史中,只能说是平凡得毫不起眼。自秦朝设立闽中郡开始,泉州这片土地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断被划分给不同郡县。甚至在唐朝时,泉州这个名字都曾属于福州。
隋唐时,泉州作为一个港口日益突显,可在广州这个老大哥面前仍然显得底气不足。论历史也不及更靠南的合浦、徐闻等地。
然而,泉州这条“鲤鱼”,终于是有了跃龙门的机会。自晋室南迁,**的东南逐渐得到开发,再经由隋唐的稳定发展,已是“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为产品寻找销路,排上了主政者的日程。
无巧不成书,大陆的另一端,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正在崛起。***帝国正值阿拔斯王朝统治,那里不断有船队前往东方,收购丝绸、瓷器等等手工艺品,是Made in China的最大买主。他们从**的南海之滨登陆,寻找最有价值的货物,填进商船空空荡荡的肚子。
往来不绝的船队,使得**大多数港口应接不暇。**的商品不愁销路,愁的是在何处交易。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宋朝**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泉州作为官方贸易港口的地位正式确立。泉州的崛起可谓是占尽了天时。
南宋偏安东南一隅,失掉了大片土地的宋皇室,急需海外贸易的税收来支应巨大的开销。这时,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与相邻的明州(今浙江宁波),都有成为贸易大港的潜质。泉州眼看着刚刚取得的优势就要溜走。不过还好,泉州也占尽了地利。
“泉居八闽之南,山势蜿蜒,不见刻削;海港逶迤,不至波扬。——《隆庆府志》”
短短一句话,道尽了泉州作为港口的地利。泉州地处福建省南部,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加上没有寒冷的冬天,建设港口再合适不过了。
虽然唐宋时期的**,以及***、***等地的造船技术已足以应付远洋行船。但是,商人们都希望缩短航行距离,来尽量降低风险与成本,将利益最大化。对这些客商来说,前往临安与明州,要多行驶三个月之久,实在不划算。
看到这里,也许有的人会想,那一定是广州最合适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客商希望港口尽量靠南,但是南宋**希望“钱袋子”离自己越近越好。两厢妥协,泉州这个选择正是平衡点。
况且,唐宋之际,福建-琉球航路开辟并日趋成熟。泉州一港可以同时承接西南(***-***-非洲-西洋)、东南(**-琉球)、东北(高丽-日本)三条航线。泉州之地利,无人能比。
此外,福建的“山势蜿蜒”又帮了泉州一个忙。
山多田少,大量福建人逃离土地,下海谋生,对所谓“农本商末”的说法嗤之以鼻。泉州人有极重的乡土观念,有同乡帮扶,越来越多的人出海经商。在封建社会里,他们这群人的叛逆,正是泉州崛起的人和。
此后,泉州为宋朝皇室提供了超过五分之一的年收入。超越广州,在元朝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与世界联结在一起,都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
泉州名称的由来
■泉州市
**历史文化名城,侨乡和旅游城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沿海,晋江下游北岸,与**省一水之隔。别名鲤城、刺桐城。面积1.08万平方千米(市区530平方千米 );1990年人口582.33万(市区48.55万),有汉、回、畲等民族。南朝陈为南安郡地。唐置晋江县,为泉州治所。南宋、元时为全国最繁盛的海内外贸易中心,有“世界第一商港”之称。明改为泉州府。1913年改晋江县。1951年设泉州市。为地级市。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东南部为泉州湾的一部分,大部分海拔在10米以下,地平土肥,灌溉方便;北部大磨山海拔799米,为境内最高峰。年均温20.6℃,1月均温12℃,7月均温28.5℃,年降水量1215毫米,无霜期358天,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为晋江流域物资集散中心初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形成以服装鞋帽、食品、轻纺、电子、建材、机械、陶瓷等为主的行业结构。每百平方千米拥有公路长度居全国之冠。有大小港口32个,后渚港距市区10千米,肖厝港为天然不冻良港。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甘薯、花生、甘蔗等,是福建主要食糖、油料产区;水果以龙眼、荔枝、柑橘、杨梅为主,以安溪为主要产区的乌龙茶蜚声海内外。是福建的主要水产品产区。可供养殖的浅海滩涂7.87万公顷。土特产和工艺品有木偶、雕刻、竹编、刺绣、通草画、脱胎漆器、源和堂蜜饯、衙口花生、清源茶饼、老范志神曲。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其中开元寺、清净寺、安平桥、郑成功陵墓和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级风景名胜区。旅游点还有紫帽山、东西塔、摩崖祈风石刻、泉州宋元港、宋代***教圣墓、孔庙、李贽故居、老君坐像、南宋古船陈列馆等。
泉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设州至今已有1233年历史,拥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本土文化(也称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丝文化等多元文在这里融会,并发扬光大。中原文化是远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传入泉州。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乱不安时期,北方**成批入闽避难。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衣冠南渡”,这时和随后入闽的**,共分为三大批,由上层到下层,形成了三次入闽**。多半集中居住在晋江沿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方,和散居在晋江边海地区。